居然有这样一所中学,在晚上开PARTY!
来源: | 作者:business-101 | 发布时间:2021-03-17 | 78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书院菁园——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新校区  NANJING ACADEMY-new district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hign school



建设单位:江阴市政府教育局
设计单位: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建设地点:江苏省江阴市
设计时间:2007年6月
竣工时间:2009年8月
用地面积:203130m²
建筑面积:11200m²
摄    影:姚力

     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前身, 是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光绪八年(1882年)创办的“南菁书院”,书院命名取朱熹的名言“南方之学,得其菁华”之意。百年南菁,历经沧桑,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清末,南菁书院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。学校新校区的选址在敔山湾新城,远离中心城区。基地是一块山北的用地,异常不规则,自然的地貌是最大的资源。山体虽然不高,但在江南地区已属珍贵。整个地势从南向北渐低,在朝向和风水观念日益浓重的今天,这是一个很大的弱势。
      作为曾经的最高学府,南菁这两个字在本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小县城的“南菁书院”,竟然能使一代宗师胡适钟情万分,自有其诱人之处。以“长江水师协镇署衙”为基础建立的南菁书院,使建筑和教育模式得到融合,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研究院式的开放教育,而院落空间正是这其中的核心。因此院落亦将成为新南菁的灵魂,传统符号折射出的却是现代的思想。静谧的空间,是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场所。而单体建筑的平淡却可以营造出非凡的院落空间,这种书院空间的开放性恰恰就是现代教育的精髓。



长江水师协镇署衙

      群体建筑,重点并非具体的建筑形态,而是相互间的一套规则。这点在江南古镇上表现得很明显。顺水势而成的街道是规则的基础,人行尺度是基本单位,一栋接一栋的复制。个体的差异完美的融合在整体的规则中,这是传统的魅力。其核心就是在一定次序下的院落,以及院落相互间表现出的尺度和序列关系。而后者也许更为重要。相互间的关系才会产生引力,也才会真正的打动空间中的主角---人。学校建筑严格的规范使得次序的建立反而变得非常简单。面对异常不规则的地形,以一套规矩的网格均布,使得个体之间获得一种高度的整体性。而这不是关键,行进方式的确立,是激活这套网格的核心。为此,以两个入口对应的轴线确立了。有趣的是,地形原因导致的其中一条轴线的45度偏角,给整个规划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。使得方格网表现的空间均质性存在了潜在的崩溃。这是更接近江南古镇的空间特质。两条轴线的交点特意设计了一座钟楼,刻意强调了轴线的转折关系,同时两条路径上都有了对景,使得建筑群获得了更强的整体性。


两条轴线系统的建立


      两条轴线的功能赋予分别是象征历史和传统,而更主要的用意还是在一个现代的建筑群中,综合这两者元素。如前文所述,相互院落间表现出的尺度和次序关系是最重要的,这是获得场所感的关键。在现代轴两侧,布置的是教学区。五层建筑的体量已远远大于一般意义的传统建筑。尺度的转换是必须的,这也是一个需要刻意研究的过程。在结合模型和经验的基础上,确定了最窄处1:2的空间比例。20m的建筑高度,对应着40M的间距,这使得建筑在获得围合感的同时又不至于压抑。由于45度斜轴的关系,空间表现出了有节奏的收放状态,很具有张力。历史轴以低矮的校史馆、 阶梯教室构成,高度的降低也呼应着左右距离的靠近。层层递进的关系,使得历史轴线表现出了更为近人的尺度。这也是设计最希望获得的空间感受。

历史轴线表现出了更为近人的尺度
 
      与很多中学不同,南菁中学的中心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建筑。而是一个虚的空间中心。各个分解的空间单元依靠这个空间中心(景观湖)来统一,实体建筑从轴线上的转移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。一方面,虽然表现的空间特质相同,但现代和历史轴线所表现的空间尺度是有很大差异的,实体的控制远不如虚体的转换来得更有韵味。主体建筑让开现代轴线,两者以一座天桥联系。充分表现出了虚空间存在的另一个原因---对山体的尊重。天桥和主体建筑形成的框景,很好的过渡了现代轴入口广场的锯齿形空间。山体成为了校园自然的对景,这也是让使用者最为满意的设计。在自然面前,建筑以谦虚的方式退在后面,留下的是空间的愉悦!



山体成为了校园自然的对景

      在整体规则建立后,单体的建筑形态的呈现也就并不是很困惑的事情了。相比正统的传统建筑,江南民居表现出了在一种方式下相对更丰富的表情。基本构成的相同使得建筑形态非常具有整体性。这也是新南菁的构成方式。尽管个体功能有差异,但无论是教学楼、实验楼还是体育馆、阶梯教室,都以一种构成方式形成建筑形态。个体作为群体的构成单元参与到空间的营造中。在具体构成上,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片断,而是通过对构成方式的复制,提炼片断的元素加以升华,使新建筑既现代又有传统精髓。整体建筑以山墙、墙基、墙身、屋顶为四个基本部分,并置的关系强化了建筑的传统渊源。墙基是一圈剥离于主体建筑的双层墙,剥离后的墙体上自由开洞,和主体间的空间是个过渡的窄空间,密植翠竹,使建筑表现出了浓浓的园林式的人文气息。墙身以垂直的线条构成,这是对木构含糊的模仿。屋顶的处理并不想强调瓦的存在,因此沿入口方向,屋面设计为向内的单面坡。在回避形式上的斜屋面的同时,又在材料使用上向传统靠拢,采用木板来装修斜屋面板底。施工中为了防腐和资金的考虑,木板最终是用仿木的水泥板来替代。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:就是要在现代中表现传统,而不为传统的形式所俘虏。


斜屋面底板采用仿木水泥压力板

      学校的文化表达,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体现,但对于南菁这样的百年名校,更重要的是自身人文的传承。好在南菁在这方面有非常殷实的实物资料。设计不是想复原一个个历史场景,而是要把空间的文化感表达出来。为此,在历史轴线上,以院落为主体,人行路线为骨架,形成了小尺度的场所。这是新南菁的精髓!晨雾中,走过院落套叠的阶梯教室,推开厚重的木门,迎着若影若现的钟楼来到走廊围绕的水池边,手可触摸屋檐,廊边的石碑提醒着你南菁历史的荣耀,依栏而坐望着远山,自由的思想在空气中蔓延…….这才是学习的场所。

夜色中的文德楼
 
历史轴线入口上的老校门
 
内院
 
碑廊
 
碑廊
 
阶梯教室内院
 

 
礼堂
 
阶梯教室侧廊
按钮文本